太阳能行业观察人士冷跃进认为,随着大企业的快速崛起,特别是在规模和销售业绩上的迅速提升,这将会在市场上树立新的行业门槛。
至2012年,烟台市城区新建住宅将全部安装太阳能3年内农村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80%以上新上市的房子已经装好了太阳能热水器,漫步小区,太阳能草坪灯、照明灯、景观灯随处可见,这一切将在三年内变为现实。烟台优越的地理位置,使其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,应用太阳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。
目前,市中心区新建多层住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达到100%,小高层及高层达到25%以上。此外,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受技术、安装等条件限制,多层特别是小高层、高层的低层住户无法使用太阳能热水器。阳光融入港城新住宅 太阳能是一种环保、绿色能源。同时规定,适宜采用屋面安装太阳能集热器形式的住宅建筑,必须留有公共产权的上人通道,便于安装和维修保养。记者昨天从烟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,为促进节能减排,建设低碳新城,烟台市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了《关于加快太阳能成套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》的通知,将在未来三年内加速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。
文件还规定,开发建设单位根据建筑特点及日照时间,合理确定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类型,并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、施工。经过试点形式推广之后,2007年,烟台市大刀阔斧的开始全面推广太阳能技术。但BPSolar近期考量生产成本,大量转单至亚洲代工,在英国官方政策推动下,势必扩大委外代工量。
英国官方估计,新补贴方案将可带动英国再生能源发电比重,由5.5%提升至30%。考量欧洲生产成本较高,台湾厂商后续代工订单可期。国内茂迪、昱晶(3514)、新日光(3576)等,也在昨天台股大幅拉回下,力守平盘之上收市。茂迪更可结合台积电(2330),抢食英国太阳能系统市场商机。
根据英国新规定,安装太阳能面板的屋主第一年将可获得900英镑,估计每年可省下140英镑的电力费用《标准》估计将于春节后出台。
但多晶硅丰厚的利润,仍引发了国内的投资热潮。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达到6N(99.999%),而一些国内中小型生产厂家的产品纯度只有4至5N(99.9%)。在降低电耗方面,《标准》要求,新办多晶硅企业综合电耗不得高于200度/公斤,其中,主要生产环节还原要求不得高于80度/公斤,这个要求比国外的要求要低,但比现在国内不少小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水平高,有利于提高国内多晶硅的生产水平。上述参与《标准》起草的人士说。
现在的产能,完全能满足未来2至3年的生产需要。虽然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是民营,但实质上还是用的银行贷款,是国家的钱。同日,一位参会的多晶硅厂商高管告诉编辑。1月27日,工信部还将召开第二次研讨会,讨论修改标准。
赛维LDK一位人士预测,2010年,国内多晶硅产量至多可达2.5万至3万吨,基于今年世界光伏市场两位数成长的考虑,预计仍有40%至50%的多晶硅需要进口。新闻事件: 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进行最后冲刺行业影响: 标准出台后将有一半无法通过审批国内各省高达17万吨的规划产能,大部分将被腰斩一些正在建设的千吨级项目,也将受到冲击,或会缓建或停建继2009年9月、11月对《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》(征求意见稿)(下称《标准》)进行了两轮广泛征求意见后,1月19日,工信部再度于北京召开座谈会,为《标准》的推出进行最后冲刺。
而在环保方面,《标准》则提出,要对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要全部回收,对废弃物进行转化等具体要求,生产商现在基本都能达到这个要求。而40多家企业中,有20家左右存在环境问题,并且,少数企业由于工艺问题,能耗比较大。
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厂家——美国Hemlock公司已宣布,2010年,其将扩充1.3万吨/年的产能。届时,国内各省高达17万吨的规划产能,大部分将被腰斩。而在成本方面,许多企业更是与国际大厂相距甚远。新产能腰斩 在此背景下,那些小规模、高能耗、高污染、低质量的新建多晶硅项目,将遭遇行业准入标准的阻击。即将出台的《标准》对单线产能的要求是,所有新上多晶硅企业,单条生产线必须达到3000吨/年以上的规模。三条红线 《标准》主要的调子,还是依据国务院的38号文。
已建成的我们不管,新上的项目必须达到这个标准,才能立项。目前,除了西藏,中国其它省份都提出多晶硅的发展规划。
以产能标准为例,这是一个国际标准,目前,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,仅有四分之一达到了这个水平。这位参与起草人士透露,在1月19日的座谈会上,争议的焦点是相关强制指标是否定得过高。
前述多晶硅厂商高管表示,《标准》出台后,资本市场对多晶硅投资将做全盘考虑,包括政府限制、市场需求、国际竞争等因素,对千吨级小厂的投资,将会紧缩甚至全面撤退。不过,2009年,虽然中国多晶硅的产量仅为1.6万吨,但现有产能已高达5至6万吨。
国家希望通过制定行业准入门槛,来解决这一问题。这位人士表示,此前,新建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,但在《标准》出台后,将实行审批制,不符合《标准》的新多晶硅项目,将无法上马。这似乎也为中国多晶硅的投资热提供了佐证。一家西部多晶硅企业的管理层人士也表示,2009年,中国的产能只释放了三分之一,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,国内的部分企业的工艺尚未过关,仅有洛阳中硅等少数企业可与国外竞争。
上述多晶硅厂商高管说。上述参与《标准》起草人士说。
[page]并且,由于多晶硅项目投资规模以及产值巨大,都是以亿为单位,对带动地方GDP极有成效,因此,国内很多地区都想上多晶硅。前述多晶硅厂商高管透露,早在2009年三、四月份,四川等地一些百吨级企业已在减产,并最终在年底停产。
在他看来,目前中国17万吨规划产能中,60%以上是单线3000吨以下的产能,再考虑到质量等方面的要求,最后能存活下来的,不过五六万吨左右。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,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。
事实上,质量问题,一直制约着中国多晶硅替代进口。中投证券统计资料显示,截至2009年上半年,四川、河南、江苏、云南等20多个省,已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、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,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,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。当日,参会的企业包括无锡尚德、江苏中能、赛维LDK、洛阳中硅等中国主流多晶硅企业。目前,世界领先的多晶硅生产企业,都在上大型项目,去年,新上生产线的规模为4500吨/线,今年已超过8000吨/线。
1月26日,一位参与《标准》起草的人士对编辑透露,规模、能耗、环保,是《标准》为中国新建多晶硅项目划定的三条红线:单线产能3000吨以上,综合能耗不超过200千瓦时/千克,并减少污染。据中电光伏副总经理杨方介绍,目前,该公司使用进口多晶硅一个重要原因是,部分国内多晶硅料纯度不足。
所谓的国务院38号文指的是,2009年9月,国务院发布的国发[2009]38号文件,对新建多晶硅项目单线产能、环保标准、还原电耗、综合电耗作出的限定: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应小于60千瓦时/千克,到2011年前,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/千克的多晶硅产能。太阳能光伏电池要求有20年以上的稳定发电期,我们还是更信赖进口硅料。
更何况,国际光伏巨头也在大肆扩产。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对编辑坦言,除了2008年以前投产的少数几个项目,2009年达到了60%-80%的达产率外,其他项目,特别是大部分是2008年下半年投产的项目,至今没有多少产量。